1、一般都在2.8-3.0米之間。建筑高度的標準如下:煙囪、避雷針、旗桿、風向器、天線等在屋頂上的突出構筑物不計入建設高度。樓梯間、電梯塔、裝飾塔、眺望塔、屋頂窗、水箱間等建筑物之屋頂上突出部分的水平投影面積合計小于標準層面積25%的,不計入建筑高度、層數(shù)。2、平頂房屋按建筑室外設計地面處至屋面面層計算;坡頂房屋建筑按外墻散水至建筑屋檐和屋脊平均高度計算。坡頂不同坡度計算按照當?shù)匾?guī)定執(zhí)行。
全部3個回答>商品房樓高怎么算
132****5601 | 2018-07-10 12:44:10
已有3個回答
-
137****3594
1、按照國家規(guī)定(設計規(guī)范)以冬至日照時間不低于1小時(房子**底層窗戶)為標準。間距是用建筑物室外坪至房屋檐口的高度/tan(a) a-各地在冬至日正午時的太陽高度角。也可以用:樓高:樓間距=1:1.2比值計算。
查看全文↓ 2018-07-10 12:45:55
2、新建多層建筑物與相鄰非住宅建筑相對的間距,縱側面間的間距不小于新建建筑物檐高的1倍,山墻與相鄰建筑縱側面的間距不小于10米,山墻間相對的間距不小于6米。新建高層建筑與相鄰非住宅建筑相對的間距,比照相鄰住宅間距**小距離的規(guī)定確定。
新建建筑物高度大于10米的,新建建筑物的山墻與相鄰住宅縱墻、新建建筑物的縱墻與相鄰住宅山墻相對的間距,不小于10米;高度小于10米的,新建建筑物山墻與相鄰住宅縱墻相對的間距,不小于新建建筑物檐高的1倍;新建建筑物的山墻與相鄰住宅有窗山墻相對的間距,不小于6米或者符合消防法律法規(guī)對防火間距的要求。 -
151****9880
1、樓間距定義
查看全文↓ 2018-07-10 12:45:28
兩相鄰樓的外墻面距離。同一個小區(qū)兩棟相鄰的樓與樓之間的距離。
建筑間距的控制是為了保障人們工作、生活的質量與安全,滿足必須的日照(樓盤)時長、采光、通風、隔音等要求。
2、樓間距規(guī)定
房屋前后間距:普通小區(qū)居住用房可以用:樓高:樓間距=1:1.2比值計算。 按照國家規(guī)定(設計規(guī)范)以冬至日照時間不低于1小時(房子**底層窗戶)為標準。間距是用建筑物室外坪至房屋檐口的高度/tan(a) a-各地在冬至日正午時的太陽高度角。
房屋左右間距:多層(4-6層及以下)與多層建筑間距為6米,多層與高層(12層及以上)為9米,高層與高層之間為13米。
3、樓間距的計算
樓間距(前后距)根據(jù)日照間距計算
所謂日照間距:指前后兩排南向房屋之間,為保證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層獲得不低于一小時的滿窗日照而保持的**小間隔距離。
4、日照間距的計算方法
以房屋長邊向陽,朝陽向正南,正午太陽照到后排房屋底層窗臺為依據(jù)來進行計算。
如居室所需日照時數(shù)增加時,其間距就相應加大,或者當建筑朝向不是正南,其間距也有所變化。在坡地上布置房屋,在同樣的日照要求下,由于地形坡度和坡向的不同,日照間距也會隨之改變。
當建筑平行等高線布置,向陽坡地,坡度越陡,日照間距可以越小;反之,越大。有時,為了爭取日照,減少建筑間距,可以將建筑斜交或垂直于等高線布置。
由圖可知:tanh=(H-H1)/D,由此得日照間距應為:D=(H-H1)/tanh;
式中:h—太陽高度角
H—前幢房屋檐口至地面高度;
H1—后幢房屋窗臺至地面高度。
D-----日照間距
當然也可以根據(jù)日照間距系數(shù)換算過來。在這里我們設置日照間距系數(shù)為L
根據(jù)日照間距系數(shù)L=D/(H-H1) 換算出D=L×(H-H1)
得出:(H-H1)/tanh= L×(H-H1) 1/ tanh=L tanh=1/L
日照間距的計算公式:日照間距D= L×(H-H1)
也就是說,得首先得知前幢樓的檐高,才能計算離你家?guī)酌捉ǚ繉ψ约悍块g日照有無影響。
另外,還得看日照是否滿足大寒日2小時的日照時長。
5、樓間距的生活效用
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采光、通風、隱私、防噪,而其中采光效用尤為突出。 -
134****0253
商品房銷售面積測量計算
查看全文↓ 2018-07-10 12:44:3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量技術規(guī)范(JJF1058-1998)
(國家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1998年12月22日批準實施)
一、概述
1、范圍
本規(guī)范適用于商品房銷售活動中各類房屋銷售面積的測量與計算。
2、引用文獻
本規(guī)范引用下列文獻:
GBJ96-1986住宅建筑設計規(guī)范;
建設部建房[1995]517號 商品房銷售面積計算及公用建筑面積分攤規(guī)
則;
CH5001-1991 房產(chǎn)測量規(guī)范。
使用規(guī)范時,應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獻的現(xiàn)行有效版本。
3、定義
本規(guī)范采用以下定義:
3.1 商品房銷售面積
--商品房整幢出售,其銷售面積為整幢商品房的建筑面積(地下室作為
人防工程的,應從整幢商品房的建筑面積中扣除)。
--商品房按“套”或“單元”出售,其銷售面積為購房者所購買的套內
或單元內建筑面積(以下簡稱套內建筑面積)與應分攤的共有建筑面積之和。
3.2 整幢房屋建筑面積
整幢房屋建筑面積系指房屋外墻(柱)勒腳以上各層的外圍水平投影面積
之和,包括陽臺、挑廊、地下室、室外樓梯等,且具備有上蓋,結構牢固,層
高2.20米以上(含2.20米)的永久性建筑。
3.3 套內建筑面積
套內建筑面積系指套內使用面積、套內墻體面積及套內陽臺建筑面積之
和。
3.4 套內使用面積
套內使用面積系指房屋戶內全部可供使用的空間面積,按房屋的內墻線水
平投影計算。
3.5 套內墻體面積
商品房各套(單元)內使用空間周圍的維護和承重墻體,有共有墻及非共
用墻兩種。
商品房各套(單元)之間的分隔墻、套(單元)與公用建筑空間之間的分
隔墻以及外墻(包括山墻)均為共用墻,共用墻墻體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計入
套內墻體面積。
非共用墻墻體水平投影面積全部計入套內墻體面積。
3.6 陽臺建筑面積
陽臺建筑面積系指陽臺地面底板外沿在水平面的投影。
3.7 套內陽臺建筑面積
套內陽臺建筑面積系指套內各陽臺建筑面積之和。
3.8 共有建筑面積
房屋共有建筑面積系指各產(chǎn)權主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建筑面積。
3.9 共有建筑面積分攤系數(shù)
整幢建筑物的共有建筑面積與整幢建筑物的各套套內建筑面積之和的比
值,即為共有建筑面積分攤系數(shù)。
3.10應分攤的共有建筑面積
應分攤的共有建筑面積為套內建筑面積與共有建筑面積分攤系數(shù)之積。

相關問題
-
問 商品房樓高怎么算答
-
答
、地基計算方式: (1)地基承載力計算公式f=fk+ηbγ(b-3)+ηdγο(d-0.5) fk——墊層底面處軟弱土層的承載力標準值(kN/m2) ηb、ηd——分別為基礎寬度和埋深的承載力修正系數(shù) b--基礎寬度(m) d——基礎埋置深度(m) γ--基底下底重度(kN/m3) γ0——基底上底平均重度(kN/m3) ?。?)地基的處理方法: 利用軟弱土層作為持力層時,可按下列規(guī)定執(zhí)行:①淤泥和淤泥質土,宜利用其上覆較好土層作為持力層,當上覆土層較薄,應采取避免施工時對淤泥和淤泥質土擾動的措施;②沖填土、建筑垃圾和性能穩(wěn)定的工業(yè)廢料,當均勻性和密實度較好時,均可利用作為持力層;③對于有機質含量較多的生活垃圾和對基礎有侵蝕性的工業(yè)廢料等雜填土,未經(jīng)處理不宜作為持力層。局部軟弱土層以及暗塘、暗溝等,可采用基礎梁、換土、樁基或其他方法處理。在選擇地基處理方法時,應綜合考慮場地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建筑物對地基要求、建筑結構類型和基礎型式、周圍環(huán)境條件、材料供應情況、施工條件等因素,經(jīng)過技術經(jīng)濟指標比較分析后擇優(yōu)采用。 地基處理設計時,應考慮上部結構,基礎和地基的共同作用,必要時應采取有效措施,加強上部結構的剛度和強度,以增加建筑物對地基不均勻變形的適應能力。對已選定的地基處理方法,宜按建筑物地基基礎設計等級,選擇代表性場地進行相應的現(xiàn)場試驗,并進行必要的測試,以檢驗設計參數(shù)和加固效果,同時為施工質量檢驗提供相關依據(jù)。
全部3個回答> -
答
挑高不計算面積,如果需要計算,你可以讓對方拿出相關的依據(jù)。
全部3個回答> -
答
樓層高只要不漏水就沒什么,關鍵是老人小孩爬樓梯比較累,自己考慮
全部8個回答> -
問 寫字樓算商品房嗎答
商品房是指按法律、法規(guī)及有關規(guī)定可在市場上自由交易,不受政府政策限制的各類商品房屋,包括新建商品房、二手房(存量房)等。寫字樓就是專業(yè)商業(yè)辦公用樓的別稱,屬于商業(yè)地產(chǎn),不屬于商品房。
全部3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