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說,買房時要注意公攤面積,這個好像挺重要的。好像是說,公攤面積太大的話,實際使用面積就小了。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我覺得還是得多問問,多看看,別被忽悠了。
全部3個回答>公攤面積中有什么風險 如何規(guī)避公攤面積中的風險
131****2288 | 2016-06-27 12:16:41
已有1個回答
-
146****6905
購房過程中,總是會被各種各樣的面積搞得暈頭轉向,不知如何計算和處理。尤其是令人頭疼的公攤面積。公攤面積的計算看起來十分簡單,但實際上,購房者在購買的過程中,對于計算公攤面積所涉及的數據是不得而知的,因而公共建筑面積分攤系數也沒辦法算出。 自己購買的房子到底要公攤多少都是以發(fā)展商說了算。在這樣一種購房者和發(fā)展商信息獲得不對等的情況下,購房者的知情權根本得不到體現,因此,關于公攤面積的糾紛不斷。 公攤面積怎么算 公攤面積既然公攤到每個業(yè)主身上了,所有權當然屬于所有業(yè)主。然而,問題在于開發(fā)商總不愿明明白白地公示哪些公有面積已經用于公攤,購房者就無從知道哪些公用面積是屬于業(yè)主所有,哪些是開發(fā)商的,就更無從講到所有權和使用權了。正因為這樣,開發(fā)商鉆空子的機會也多了,購房者落入陷阱的機會變多。 三招教您規(guī)避公攤面積中的風險 新版的《商品房買賣合同》中有附件標明了"公共部位與公用房屋分攤建筑面積構成說明",但只列明了應分攤的部位及其構成,具體數據仍不確定,所以仍然存在著開發(fā)商讓業(yè)主多攤的可能性。這里我們總結了幾招,提供給購房者參考。 第一招:索取公攤數據 在簽訂購房合同時,可以讓發(fā)展商出示有關計算公攤面積的數據,包括整幢建筑的建筑面積、套內建筑面積之和、不應分攤的建筑面積等基本數據,也可以要求發(fā)展商列明公攤公用建筑面積的具體項目以及各項目的面積,這樣業(yè)主可以通過數據求出公攤面積,以明確自身的權益。 第二招:查閱有關資料 業(yè)主們有權自查或者聘請律師向設計單位、規(guī)劃單位、測繪部門等機構查閱所購房產的相關文件,比如**終設計圖紙或者**終設計方案、**終面積測量報告、各種數據的計算方式及其文件等等。 第三招:在購房合同中約定公攤面積 《商品房買賣合同》第三條和附錄二中有關公共部位和公用房屋分攤建筑面積的條款,購房人應當在合同中約定公攤面積的數字,并在附件二"有關公共部分與公用房屋公攤建筑面積構成說明"中,詳細約定公攤的具體部位、面積大小。特別是有關共有建筑分攤部位變更的情況,約定得越詳細,對購房者就越有利。一旦發(fā)生糾紛,購房者就可以以合同約定來保障自己的利益。 萬一真的發(fā)生了糾紛,唯一的選擇就是訴之法律,避免浪費不必要的人力和精力。當然,我們期望的是,隨著法律的不斷健全,政府監(jiān)督力度的不斷加強,發(fā)展商誠信意識的不斷增強,普通購房者的權益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有了這三招,購房者在購買房屋的過程中,對于公攤面積的相關問題,應該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如果您實在是看不懂,**好請律師隨同,在購房交易過程中,出現的所有問題,都會得到法律的保障。
查看全文↓ 2016-06-27 12:21:41

相關問題
-
答
-
答
一、公攤面積怎么計算?房屋的公攤面積是各產權主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梯間等公共用房設施面積加上外墻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比如說電梯井、設備間、變電室、管道井、樓梯間、公共門廳過道和共用墻體等。對廣大購房者來說,公攤面積的算法簡單理解就是“商品房建筑面積-套內建筑面積”。哪些面積不計入公攤面積?1、作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不計入公攤。2、高層低于2.2米的夾層、技術層、地下室、架空層不計入公攤。3、利用引橋、高架路、高架橋、路面做頂蓋建造的房屋不計入公攤。4、與房屋室內不相通的房屋伸縮縫不計入公攤。5、活動房屋、臨時房屋、簡易房屋、房屋天面上屬 性建筑的樓梯間、水箱間、電梯機房不計入公攤。6、小于2.2米的部位,不計算建筑面積。7、未封閉的陽臺、挑廊,按其圍護結構外圍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計算,露臺不計算建筑面積。二、公攤面積越小越好嗎?目前國家只規(guī)定共有面積分攤系數的有關計算原則和方法,但并沒有規(guī)定分攤系數計算結果和大小范圍。根據業(yè)內經驗,一般7層樓以下的多層建筑分攤率大概為10%~15%,帶電梯的小高層分攤率為17%~25%,而高層樓分攤率則為20%~30%,還有一些別墅的分攤率為1%~8%,其中獨棟別墅幾乎沒有奮公攤買面積。雖然說公攤數越大所購房屋的使用面積會越小,但其實公攤并非越小越好,如果過小即意味著配套公共設施規(guī)模的縮減,從而影響住宅品質。而一般公共設施、走廊越多,公攤面積也會越大,同樣樓層如果越高,隨著電梯及消防等公共設施的增多公攤面積也會越大。小編還要提醒廣大購房者,市場上宣稱的所謂“零公攤”一般多為噱頭,一般是將贈送面積算入建筑面積從而計算出0公攤。三、如何規(guī)避公攤面積的風險?實際購房過程中買房人為了放心,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法規(guī)避公攤面積不必要的風險:1、決定購房前,買房人可以向開發(fā)商索要公攤數據;2、買房人也可以索要建筑設計圖讓建筑專業(yè)人士計算;3、買房人應該和開發(fā)商就公攤面積在購房合同中進行約定,從而有效保護自己的權益。
全部3個回答> -
答
根據《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開發(fā)商應明確公攤面積的計算方法和比例。購房者應要求開發(fā)商提供公攤面積的詳細說明,并在合同中明確約定。政策規(guī)定公攤面積不得超過總建筑面積的一定比例,具體比例各地有所不同。
全部4個回答> -
答
小區(qū)內公共設施的總面積之和就是公攤總面積,分到各戶時,都是按照一定的面積比例劃分的,一般來說,高層的公攤面積是左右,就是住房總面積乘以20%,多層的都是13%-19%.
全部3個回答> -
答
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發(fā)展,公攤一詞被越來越多的購房者所重視。那么什么是商品房公攤面積?如何避免公攤面積帶來的風險呢?搜房網為您權威解答。 公攤建筑面積,建筑學術語。即公用分攤建筑面積,指每套(單元)商品房依法應當分攤的公用建筑面積。在日常使用中,一般也簡稱公攤面積或公攤。 公用建筑面積[1]是指由整棟樓的產權人共同所有的整棟樓公用部分的建筑面積。包括: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過道、地下室、值班警衛(wèi)室等,以及為整幢服務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積,以水平投影面積計算。 共有建筑面積還包括套與公共建筑之間的分隔墻,以及外墻(包括山墻)以水平投影面積一半的建筑面積。獨立使用的地下室、車棚、車庫、為多幢服務的警衛(wèi)室,管理用房,作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都不計入共有建筑面積。 公用分攤建筑面積是指每套(單元)商品房依法應當分攤的公用建筑面積。公用建筑面積和分攤的公用建筑面積的產權歸整棟樓購房人共有,購房人按照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對其享有權利,承擔責任。 公攤范圍 1、各產權戶的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配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過道、地下室、值班警衛(wèi)室,以及為整幢建筑服務的共有房屋和管理房屋。 2、套(單元)與公共建筑空間之的分隔墻,以及外墻(包括山墻)墻體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 公攤面積分攤原則 目前約束開發(fā)商的有關商品房銷售面積與公攤面積[2]的法規(guī)主要有建設部《商品房銷售面積計算及公用建筑面積分攤規(guī)則》(試行)及北京市2000年9月26日頒布的北京市商品房銷售面積計算及公用建筑面積分攤暫行規(guī)定》。其中北京市的規(guī)定明確了公用建筑面積的分攤原則、可分攤的公用建筑面積及不應計人的公用建筑空間。 分攤原則如下: (1)商品房公用面積的分攤以幢為單位。分攤的公用建筑面積為本幢內的公用建筑面積,與本幢不相連的公用建筑面積不得分攤到本幢房屋內; (2)為整幢商品房服務的公用建筑面積,由該幢樓各套商品房分攤;為局部范圍服務的公用建筑面積,由受益的各套商品房分攤; (3)公用建筑面積分攤后,不劃分各套商品房攤得建筑面積的具體部位,但任何人不得侵占或改變原設計的使用功能。 公攤計算 公攤建筑面積 1、多層商品住宅樓,須先求出整幢房屋和共有建筑面積分攤系數,再按幢內的各套內建筑面積比例分攤。 2、多功能綜合樓,須先求出整幢房屋和幢內不同功能區(qū)的共有建筑面積分攤系數,再按幢內各功能區(qū)內建筑面積比例分攤。 共有建筑面積分攤計算的內容如有變化,應以建設部現行的有關文件規(guī)定為準。 一般來講分攤面積是整棟樓的公用面積,當然房屋樓體的墻壁也在里面,帶電梯的房子公攤相對大點。 各戶分攤公用建筑面積的計算方法: 其基本思路就是用各戶套內面積按比例進行分攤: 第1步:計算分攤系數 分攤系數=需要分攤的公用面積之和/各套內建筑面積之和=(總建筑面積之和一各套內建筑面積之和)/各戶套內建筑面積之和。 第2步:各套房的公用分攤面積=分攤系數×各套內建筑面積。 公攤面積明細表 這個公攤表要包括: (1)將整幢建筑的建筑面積、套內建筑面積之和、不應分攤的建筑面積等基本數據告知購房人,以便購房人通過這些數據求出其他數據,以明確自身的權益; (2)開發(fā)商也應將購房人應分攤的公有公共部位的面積總值及各構成項目的面積加以列明,以備購房人查驗和監(jiān)督。 除此之外,購房人有權自查或者聘請律師向設計單位、規(guī)劃單位、測繪部門等機構查閱所購房產的相關文件,比如**終設計圖紙或者**終設計方案、**終面積測量報告、各種數據的計算方式及其文件等等。 非公攤面積 1、從屬于人防工程的地下室、半地下室。 2、供出租或出售的固定車位或專用車庫。 3、幢外的用做公共休憩的設施或架空層。 共有建筑面積分攤原則為:產權雙方有合法權屬分割文件或協議的,按其文件或協議計算分攤;無權屬分割文件或協議的,可按建筑面積比例進行計算分攤。 如何避免公攤面積帶來的風險 新啟用的《商品房買賣合同》中有附件標明了"公共部位與[3]公用房屋分攤建筑面積構成說明",但只列明了應分攤的部位及其構成,具體數據仍不確定,所以仍然存在著開發(fā)商讓業(yè)主多攤的可能性。這里我們總結了幾招,提供給購房者參考。 第一招:索取公攤數據; 在簽訂購房合同時,讓發(fā)展商出示有關計算公攤面積的數據,包括整幢建筑的建筑面積、套內建筑面積之和、不應分攤的建筑面積等基本數據,也可以要求發(fā)展商列明公攤公用建筑面積的具體項目以及各項目的面積,這樣業(yè)主可以通過數據求出公攤面積,以明確自身的權益。 第二招:查閱有關資料; 業(yè)主們有權自查或者聘請律師向設計單位、規(guī)劃單位、測繪部門等機構查閱所購房產的相關文件,比如**終設計圖紙或者**終設計方案、**終面積測量報告、各種數據的計算方式及其文件等等。 第三招:在購房合同中約定公攤面積。 《商品房買賣合同》第三條和附錄二中有關公共部位和公用房屋分攤建筑面積的條款,購房人應當在合同中約定公攤面積的數字,并在附件二"有關公共部分與公用房屋公攤建筑面積構成說明"中,詳細約定公攤的具體部位、面積大小。特別是有關共有建筑分攤部位變更的情況,約定得越詳細,對購房者就越有利。一旦發(fā)生糾紛,購房者就可以以合同約定來保障自己的利益。 萬一真的發(fā)生了糾紛,唯一的選擇就是訴之法律,避免浪費不必要的人力和精力。當然,我們期望的是,隨著法律的不斷健全,政府監(jiān)督力度的不斷加強,發(fā)展商誠信意識的不斷增強,普通購房者的權益能得到更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