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分配糾紛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6條規(guī)定,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費的所有者所有。 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是對被征收土地上的建筑物,構筑物,如房屋,水井,道路,管線等的拆遷和恢復費,以及被征收土地上林木的補償或者砍伐費等。青苗補償費,是對被征收土地上生長的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等造成的損失所給予的一次性經濟補償費用。國家征收土地時,必然會對承包經營戶的財產造成損失,為了彌補被征地農戶在農田基本建設中投入的損失,理應對被征地農戶予以補償。當發(fā)包方即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委會收到上述費用后,有義務將這些費用支付給相關的農戶。如果拒不支付,則構成對這些農戶的侵權。 《農村土地承包法》規(guī)定了農民有將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轉的權利。當承包方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以轉包或出租等方式流轉給第三方的情況下,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青苗補償費歸實際投入人所有,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歸附著物所有人所有。但當承包方采取轉讓,互換的形式流轉時,則原承包方不能取得相關費用。因為轉讓和互換,不同于轉包或出租的形式。轉包或出租,承包方和發(fā)包方的承包合同并沒有改變。而轉讓和互換的形式,第三方已經完全取代了原承包方的地位,原承包方已經退出了承包合同,不再享有任何權利和義務?! 《?安置補償費分配糾紛 安置補助費,是國家征收集體土地后,安置被征收單位由于征地造成的多余勞動力的補助費用?! ⊥ㄟ^支付安置補助費,保障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料和生活來源的失地農戶的基本生活,因而安置補助費具有很強的人身性。**高人民法院于1995年1月16日給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的法經(1995)13號復函中曾確定,安置補助費應歸被征地單位所有。但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6條第二款規(guī)定,征用土地的安置補助費必須??顚S?,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tǒng)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fā)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梢?,根據現行法律的規(guī)定,安置補助費并不必然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高人民法院法經(1995)13號復函的精神已不再適用。 當被征地的家庭承包方不需要統(tǒng)一安置時,安置補助費應當發(fā)放給該家庭承包方或用于支付該家庭承包方的保險費用。發(fā)包方應當支付而拒絕支付安置補助費,侵害了許棄統(tǒng)一安置家庭承包戶的合法權益,該家庭承包戶作為被侵權人起訴發(fā)包方,請求發(fā)包方支付已經收到的安置補助費的,應當予以支持?! ∪?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6條規(guī)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 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到土地補償費后,其成員與集體經濟組織之間就土地補償費發(fā)生糾紛的情形大量而普遍存在。與其他涉農糾紛相比,該類糾紛往往涉及農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矛盾激烈,難于化解的特點。目前,由此引發(fā)的涉訴信訪已經在整個涉農信訪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目前,農村集體在收到土地補償費后,是否能夠在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之間進行分配,各地的做法不盡相同。有的省通過地方性法規(guī)定等方式明確禁止土地補償費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之間進行分配,但另外一些地方則以文件或者地方性法規(guī)的方式對此種做法予以認可。有的省則對此問題沒有規(guī)定。**高人民法院的解釋第24條明確規(guī)定,發(fā)包方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 ≌鞯匮a償安置費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發(fā)包方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持。但已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備案的地方性法規(guī),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政府規(guī)章對土地補償費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分配辦法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因此,村集體經濟組織在收到土地補償費后,應當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17條的規(guī)定召開村民會議,在所有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內部平均分配此款。如不分配給村民,則侵犯了村民的合法權益,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員,可單獨或共同起訴集體經濟組織或村委會,要求支付相應份額。
全部5個回答>??企業(yè)如何征用集體土地?征收農村集體土地補償款如何發(fā)放?
132****0258 | 2019-11-15 12:38:42
已有5個回答
-
132****3115
依據我國《土地管理法》第47條的規(guī)定,征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
查看全文↓ 2019-11-15 12:39:52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6條規(guī)定,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費的所有者所有。
安置補助費,是國家征收集體土地后,安置被征收單位由于征地造成的多余勞動力的補助費用。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tǒng)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fā)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6條規(guī)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村集體經濟組織在收到土地補償費后,應當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17條的規(guī)定召開村民會議,在所有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內部平均分配此款。如不分配給村民,則侵犯了村民的合法權益,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員,可單獨或共同起訴集體經濟組織或村委會,要求支付相應份額。 -
156****0635
一.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分配糾紛
查看全文↓ 2019-11-15 12:39:46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6條規(guī)定,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費的所有者所有。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是對被征收土地上的建筑物,構筑物,如房屋,水井,道路,管線等的拆遷和恢復費,以及被征收土地上林木的補償或者砍伐費等。青苗補償費,是對被征收土地上生長的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等造成的損失所給予的一次性經濟補償費用。國家征收土地時,必然會對承包經營戶的財產造成損失,為了彌補被征地農戶在農田基本建設中投入的損失,理應對被征地農戶予以補償。當發(fā)包方即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委會收到上述費用后,有義務將這些費用支付給相關的農戶。如果拒不支付,則構成對這些農戶的侵權。
《農村土地承包法》規(guī)定了農民有將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轉的權利。當承包方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以轉包或出租等方式流轉給第三方的情況下,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青苗補償費歸實際投入人所有,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歸附著物所有人所有。但當承包方采取轉讓,互換的形式流轉時,則原承包方不能取得相關費用。因為轉讓和互換,不同于轉包或出租的形式。轉包或出租,承包方和發(fā)包方的承包合同并沒有改變。而轉讓和互換的形式,第三方已經完全取代了原承包方的地位,原承包方已經退出了承包合同,不再享有任何權利和義務。
二.安置補償費分配糾紛
安置補助費,是國家征收集體土地后,安置被征收單位由于征地造成的多余勞動力的補助費用。通過支付安置補助費,保障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料和生活來源的失地農戶的基本生活,因而安置補助費具有很強的人身性。**高人民法院于1995年1月16日給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的法經(1995)13號復函中曾確定,安置補助費應歸被征地單位所有。但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6條第二款規(guī)定,征用土地的安置補助費必須??顚S?,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tǒng)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fā)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梢?,根據現行法律的規(guī)定,安置補助費并不必然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高人民法院法經(1995)13號復函的精神已不再適用。
當被征地的家庭承包方不需要統(tǒng)一安置時,安置補助費應當發(fā)放給該家庭承包方或用于支付該家庭承包方的保險費用。發(fā)包方應當支付而拒絕支付安置補助費,侵害了許棄統(tǒng)一安置家庭承包戶的合法權益,該家庭承包戶作為被侵權人起訴發(fā)包方,請求發(fā)包方支付已經收到的安置補助費的,應當予以支持。
三.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6條規(guī)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到土地補償費后,其成員與集體經濟組織之間就土地補償費發(fā)生糾紛的情形大量而普遍存在。與其他涉農糾紛相比,該類糾紛往往涉及農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矛盾激烈,難于化解的特點.目前,由此引發(fā)的涉訴信訪已經在整個涉農信訪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農村集體在收到土地補償費后,是否能夠在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之間進行分配,各地的做法不盡相同。有的省通過地方性法規(guī)定等方式明確禁止土地補償費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之間進行分配,但另外一些地方則以文件或者地方性法規(guī)的方式對此種做法予以認可。有的省則對此問題沒有規(guī)定。**高人民法院的解釋第24條明確規(guī)定,發(fā)包方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征地補償安置費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發(fā)包方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持。但已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備案的地方性法規(guī),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政府規(guī)章對土地補償費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分配辦法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因此,村集體經濟組織在收到土地補償費后,應當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17條的規(guī)定召開村民會議,在所有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內部平均分配此款。如不分配給村民,則侵犯了村民的合法權益,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員,可單獨或共同起訴集體經濟組織或村委會,要求支付相應份額。 -
147****8805
國家征用農村集體土地賠償款的分配,根據《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查看全文↓ 2019-11-15 12:39:36
征收土地的安置補助費必須??顚S茫坏门沧魉?。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tǒng)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fā)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
市、縣和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安置補助費使用情況的監(jiān)督。 -
141****7919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進程,農村中越來越多的集體土地被征收為國有土地。依據我國《土地管理法》第47條的規(guī)定,征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
查看全文↓ 2019-11-15 12:39:31
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這三項費用經政府審核發(fā)放到村集體后,哪些費用應分配到村民手中?哪些村民享有請求分割的權利?實踐中,為征收補償費發(fā)
生糾紛的案例很多。為此,筆者依據**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2005]6號(以下簡稱解釋)的規(guī)定加以論
述,希望使農民朋友對些問題能夠深入理解。
一.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分配糾紛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6條規(guī)定,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費的所有者所有。
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是對被征收土地上的建筑物,構筑物,如房屋,水井,道路,管線等的拆遷和恢復費,以及被征收土地上林木的補償或者砍伐費等。青苗補償
費,是對被征收土地上生長的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等造成的損失所給予的一次性經濟補償費用。國家征收土地時,必然會對承包經營戶的財產造成損失,為
了彌補被征地農戶在農田基本建設中投入的損失,理應對被征地農戶予以補償。當發(fā)包方即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委會收到上述費用后,有義務將這些費用支付給相關
的農戶。如果拒不支付,則構成對這些農戶的侵權。
《農村土地承包法》規(guī)定了農民有將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轉的權利。當承包方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以轉包或出租等方式流轉給第三方的情況下,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青
苗補償費歸實際投入人所有,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歸附著物所有人所有。但當承包方采取轉讓,互換的形式流轉時,則原承包方不能取得相關費用。因為轉讓和互換,
不同于轉包或出租的形式。轉包或出租,承包方和發(fā)包方的承包合同并沒有改變。而轉讓和互換的形式,第三方已經完全取代了原承包方的地位,原承包方已經退出
了承包合同,不再享有任何權利和義務。
二.安置補償費分配糾紛 安置補助費,是國家征收集體土地后,安置被征收單位由于征地造成的多余勞動力的補助費用。 -
149****5359
集體土地被征用,土地補償款是補償給集體平均分配。依據如下:
查看全文↓ 2019-11-15 12:39:2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 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征收土地的安置補助費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tǒng)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fā)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
市、縣和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安置補助費使用情況的監(jiān)督。

相關問題
-
答
-
答
先由用地單位將款項打到政府的帳上,再轉由政府支付給村民.法律依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六條 國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準后,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組織實施。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guī)定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當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
全部5個回答> -
答
一.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分配糾紛《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6條規(guī)定,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費的所有者所有。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是對被征收土地上的建筑物,構筑物,如房屋,水井,道路,管線等的拆遷和恢復費,以及被征收土地上林木的補償或者砍伐費等。青苗補償費,是對被征收土地上生長的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等造成的損失所給予的一次性經濟補償費用。國家征收土地時,必然會對承包經營戶的財產造成損失,為了彌補被征地農戶在農田基本建設中投入的損失,理應對被征地農戶予以補償。當發(fā)包方即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委會收到上述費用后,有義務將這些費用支付給相關的農戶。如果拒不支付,則構成對這些農戶的侵權。《農村土地承包法》規(guī)定了農民有將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轉的權利。當承包方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以轉包或出租等方式流轉給第三方的情況下,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青苗補償費歸實際投入人所有,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歸附著物所有人所有。但當承包方采取轉讓,互換的形式流轉時,則原承包方不能取得相關費用。因為轉讓和互換,不同于轉包或出租的形式。轉包或出租,承包方和發(fā)包方的承包合同并沒有改變。而轉讓和互換的形式,第三方已經完全取代了原承包方的地位,原承包方已經退出了承包合同,不再享有任何權利和義務。二.安置補償費分配糾紛安置補助費,是國家征收集體土地后,安置被征收單位由于征地造成的多余勞動力的補助費用。通過支付安置補助費,保障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料和生活來源的失地農戶的基本生活,因而安置補助費具有很強的人身性。**高人民法院于1995年1月16日給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的法經(1995)13號復函中曾確定,安置補助費應歸被征地單位所有。但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6條第二款規(guī)定,征用土地的安置補助費必須??顚S茫坏门沧魉?。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tǒng)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fā)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可見,根據現行法律的規(guī)定,安置補助費并不必然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高人民法院法經(1995)13號復函的精神已不再適用。當被征地的家庭承包方不需要統(tǒng)一安置時,安置補助費應當發(fā)放給該家庭承包方或用于支付該家庭承包方的保險費用。發(fā)包方應當支付而拒絕支付安置補助費,侵害了許棄統(tǒng)一安置家庭承包戶的合法權益,該家庭承包戶作為被侵權人起訴發(fā)包方,請求發(fā)包方支付已經收到的安置補助費的,應當予以支持。三.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6條規(guī)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到土地補償費后,其成員與集體經濟組織之間就土地補償費發(fā)生糾紛的情形大量而普遍存在。與其他涉農糾紛相比,該類糾紛往往涉及農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矛盾激烈,難于化解的特點.目前,由此引發(fā)的涉訴信訪已經在整個涉農信訪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農村集體在收到土地補償費后,是否能夠在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之間進行分配,各地的做法不盡相同。有的省通過地方性法規(guī)定等方式明確禁止土地補償費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之間進行分配,但另外一些地方則以文件或者地方性法規(guī)的方式對此種做法予以認可。有的省則對此問題沒有規(guī)定。**高人民法院的解釋第24條明確規(guī)定,發(fā)包方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征地補償安置費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發(fā)包方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持。但已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備案的地方性法規(guī),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政府規(guī)章對土地補償費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分配辦法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因此,村集體經濟組織在收到土地補償費后,應當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17條的規(guī)定召開村民會議,在所有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內部平均分配此款。如不分配給村民,則侵犯了村民的合法權益,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員,可單獨或共同起訴集體經濟組織或村委會,要求支付相應份額。對于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確定標準問題,是我國現行法律上的空白點,也是法學界的一個長期爭論而懸而未決的問題。**高人民法院認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判斷,應當從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具有的自然共同體特征出發(fā),以成員權理論為基礎,以是否形成較為固定的生產,生活為基本條件,并結合是否具有依法登記的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常住戶口,作為判斷是否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一般原則。也有一些特殊情況。如外出經商,務工等人員在沒有在外地有穩(wěn)定收入或社會保障時,應當對其村民資格保留。外出學習,服兵役,服刑人員等并不喪失成員資格。因“農嫁農”問題,如嫁出后與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已不存在較為固定的集體生產生活狀態(tài),不宜認定其仍具有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在進入新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實際生產生活,但常住戶口尚保留在原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的人,應當認定其具有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對于只是空掛在集體經濟組織,而并不以經營本集體承包地為生活保障的人員,雖然具有本村戶口,但也不能認定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如因成員資格問題與集體經濟組織發(fā)生爭議,可訴至法院要求認定自己的成員資格,由法院作出判定,并要求分配應當分得的土地補償費。
全部5個回答> -
答
先由用地單位將款項打到政府的帳上,再轉由政府支付給村民.法律依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六條 國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準后,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組織實施。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guī)定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當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
全部5個回答> -
答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三十二條規(guī)定“承包地被征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有權依照本法第四十二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獲得相應補償?!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四十二條第二款規(guī)定“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依據上述法律的規(guī)定,承包地被征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可以依法獲得補償,即因對被征收土地享有承包經營權的的人可以依法獲得物權法第四十二條規(guī)定第二款規(guī)定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七條 承包期內,發(fā)包方不得調整承包地?!吨泄仓醒朕k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穩(wěn)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通知》亦明確禁止調整土地;關于征地補償款分配問題《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明確要求土地補償費主要用于給被征地農民,全國各省均制定了征地補償款分配管理辦法。農村土地征用補償標準,征地補償各地區(qū)是不一樣的,要根據本省、本市具體政策來分配。
全部3個回答>